华夏想要长治久安,首先必须做到最基本的一件事:所有的或者说大部分华夏人都能吃饱肚子。这是最起码的东西,无需多言。一般而言,华夏的传统领土的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,难以继续扩大,为何?很简单,华夏向东,是茫茫大海,华夏向北,是冰川雪原,华夏向西,是沙漠戈壁,华夏向南,是热带雨林,因此,可以这么说,古代华夏人“把能够开拓的地方,都已经开拓了;把能够纳入华夏版图的‘好地方’,都已经纳入了”,后世不少华夏人时常抱怨祖先没有进一步地扩大华夏的版图,这种说法真的“冤枉”华夏的祖先们了,几千年来,他们一直在开拓,几乎达到了极限,以古代的生产力和科技力,他们没办法横渡大海,没办法深入冰川雪原,没办法占领沙漠戈壁,没办法控制热带雨林,况且,那些地方看起来都是鸟不拉屎的穷山恶水,食之无肉,弃之不可惜,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开拓那里呢?
综上所述,华夏的传统领土的面积是基本上不变的,可以说,土地有限,但是,人口无限。只要太平时间长了,华夏人口肯定增长,那么,华夏的土地可以养活多少华夏人口呢?答案是:在农业时代,在占城稻被引入华夏前,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8000万人,在占城稻被引入华夏后,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1.2亿人,在玉米、番薯、土豆等高产量的外来农作物被引入华夏后,华夏土地极限能养活4亿人;在工业时代,这个数字可以翻几倍,十几亿人。
人多了,土地长出的粮食不够吃,便会天下大乱、战乱连年、不断死人,于是人少了,土地长出的粮食够吃了,便会天下大治、一片太平,人口就开始增长,人多了,土地长出的粮食不够吃,又会天下大乱……华夏古代几千年就是这么一个因果循环的过程,这是它的本质。
华夏的长治久安肯定是长久和平,经常打仗、经常死人还算什么长治久安?如此一来,华夏的人口肯定就会在长久的和平中持续不断增长,那么,如何确保数量一年比一年更多的华夏人一直都能吃饱肚子?只有两个办法:
第一,孔明推动华夏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,发明蒸汽机、拖拉机、化肥、农药等……如此,让华夏境内土地的粮食产量跟华夏的人口一样保持每年都在增长,很显然,这是扯淡;
第二,在华夏境外不断开疆拓土,让华夏拥有越来越多的领土,华夏有限,世界无限。
毫无疑问,孔明在眼下这个时代里只能采取第二个办法。
对外开拓,这是孔明一直在做的事情,同时,孔明必须搞明白一件事:该往哪里开拓?哪里才值得优先开拓?
世界上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价值的土地,哪怕是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或撒哈拉大沙漠,都是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宝地,但是,土地的价值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是不同的,比如中东,那里几乎都是沙漠,这样的地方在农业时代就是垃圾,在工业时代却是宝地,为什么?因为那里虽然不适合种田耕地,但地下却蕴藏着无穷的石油。眼下还是农业时代,一块地方到底好不好,主要看它能不能种田耕地,至于它下面有没有石油煤炭天然气什么的,那是次要的。一块蕴藏着大量石油的沙漠和一块地下没什么资源但土地肥沃、水流充足的平原,孔明应该优先占领哪一块?这是无需多言的。在眼下,孔明需要越多越好的平原耕地,这是燃眉之急,至于那些不适合种田耕地、但蕴藏着大量资源、在农业时代没什么用途、在工业时代会大放异彩的地方,为了华夏的长远未来以及千年后的后代子孙,占领肯定是要占领的,但不着急,可以缓一缓、慢慢来,进行次要考虑。
以汉东为原点,若向四面八方继续进行开拓的话:
向东是大海,需要横跨一万多公里的太平洋才能抵达美洲大陆,显然,这是做不到的;
向北是西伯利亚,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冻、苦寒至极,显然,不是需要优先占领的地方;
向西是曹操、刘备的地盘,无法开拓,再向西是大沙漠大戈壁,也是次要考虑的地方;
向南,是东南亚群岛(包括菲律宾群岛、印尼群岛等地)和大洋洲,看起来似乎不错。
孔明在眼下是不会去开拓东南亚群岛和大洋洲的,因为——有地无人,等于无地无人,土地虽然重要,但人口更重要,孔明现在不缺土地,缺人口,虽然他治下人口众多,但人口自然是越多越好的,人口是一切的基础,人口越多,发展才越快,东南亚群岛和大洋洲此时没什么人口,孔明在占领当地后如果想要开发当地,就要迁移大量汉民前去那里,与其如此,还不如不开拓那里,把已有的人口用来发展已有的土地,何必没事找事做?孔明现在拥有的土地已经够多的了,既如此,他何必去占领那些虽然很丰饶肥沃、但却没什么人口的土地呢?
开疆拓土就好像做生意,目的都是获利,投入成本是肯定的,但要获得足够多的回报,并且,是要在越短越好的时间内获得越多越好的回报。假如,孔明不惜血本地开发西伯利亚,投入了大量的成本,他肯定会得到回报,但是,不会太多,并且很慢,起码要开发百八十年,他才能得到回报,试问,这么做有何意义?因此,成本和收益,也是对外开拓的一个大因素,成本越低越好,收益越高越好,同时,获得收益的时间越短越好,最好在二三年内就能得到源源不断的、大量的收益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