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车停在老干部活动中心,对面有一条巷子,直通英雄山文化市场。
尽管已经快到中午时分,可马鞍山路上,行人如织,自行车、摩托车、三轮平板车、小货车、面包车,或拉货,或载人,如同电影院散场一般,从文化市场退潮而出。
这是英雄山早市散市。
沿着人潮逆流而上,所见之处,全是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,从书籍到茶叶,从收音机到马扎子,从顶针到虾米,从袜子到牛仔裤,琳琅满目的物品,令人发指的低廉价格……
李承带着俩人,“老马识途”的穿行在这片人海中。
这还是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外围,也就是英雄山早市。
被早市包围的“核”——两排超长的铁皮大棚,再加上一侧的老式仓库隔成的简陋店面,整体呈现“三”字形,这才是英雄山文化市场。
英雄山文化市场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英雄山早市,之所以如此兴盛,与下岗分流有很大关系。泉城老工厂多,十几万人的下岗职工,为了养家糊口,他们的首选就是,拿绳圈地摆摊卖一些日常用品,做点小生意,英雄山这一片,是黄金首选。
贾郑廷的记忆中,他父母开的那家小店,最多的时候,“招了”八位下岗的远亲近邻来帮忙,每个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,等他们上手一两年熟悉后,就自行离开,单做小生意。
就他们家的小破店,前后衍生出十多家摊位,英雄山市场能不火?
入目之处,皆是人头;伸手能触,都是摊位。进入两千年之后,英雄山市场盖起来仿古式三层店铺,反倒缺少了这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氛围。
难怪十年二十年后,行内人总是以怀念的语气说,英雄山呐,九十年代华东第一文化市场,那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……
进入英雄山文化市场内部,这里要比外围规矩一些,那些粮油杂货的,全部没有,统一售卖与文化产业有关的,譬如茶、酒、书籍、文房四宝、陶瓷、水晶、玉器、根雕、秦砖汉瓦啥的……
李承没急着看两边的摊位,而是循着贾郑廷的记忆,先去“他父母”的店铺瞅一眼。
从东头数,第八十六户,从西头数第四十九户。
没错,这三百米长的老仓库,一共改造出一百三十多家店铺,全是那种仄仄长长的店铺,如同将一座仓库,用三合板一层层的分割出一百多份。每个店铺的宽度只有一对门的宽度,大约一米三四的样子,深度还不错,足有七八米。
就这种小长条破旧店铺,还是贾郑廷的父亲贾元根,请市场管理人员吃了两顿饭才“抢”到的,每月的租金三十元。
在很多买家的思维中,英雄山市场,有店铺的,自然要比大棚内摊位的要高级,大棚摊位又要比露天地摊高级……其实有区别么?呵呵!
虽然有上午见王师的经历,可李承这会不由自主的又有些受贾郑廷的影响,变得有些忐忑和急切,脚步也快了两分,寻找记忆中的“贾不假古董店”。
为这名字,贾郑廷曾经N次吐槽他父亲,太土!他自己开玉器店时,起了一个自认很时尚的名字“尚品”,却遭到贾元根的蔑视,没文化,没内涵!
老贾这人,壮壮的鲁东大汉一枚,别看他说话粗声粗气,可为人细致的很。
脚步匆忙,很快来到印象中的店铺前,有不少人围在店前摊位,还有人从仄仄的通道进出店内,李承抬头看了眼,眉头一蹙,贾全古玩店?贾不假去哪儿了?
店前的摊位上,一个胖乎乎十来岁的男孩,正在警惕地盯着看货的客人们,旁边还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,眉清目秀的,怀中抱着一只饼干盒,也在看着货品。
这……记忆再度拼凑重叠,这小男孩,有着贾郑廷小时候的七八分模样,那小女孩则和贾母魏玉茗有着几分神似。这……是贾家的孩子?
怎么冒出一对儿女?李承有点懵。
他这一住脚,后面的吴伟和周典,也停下来,三个大男人,顿时将来往通道堵住。
不一会,后面就传来“质朴”的泉城问候——“前面的,说你呢,默默哒哒(磨磨唧唧的意思)的干么呢!赶紧走起来!”
吴伟和周典也不明白为什么李承突然停下来,只是,听着后面的谩骂声,回头看了对方一眼。
“杠秫米,迂磨黏痰的!”后面骂人的家伙,也是个冲脾气,又来一句。
两人都没听懂,李承却听清楚了,这话是说人“办事不利落,磨磨蹭蹭的”,笑着往“贾全古玩店”一侧靠靠,对吴伟招手示意让一让。
那人擦身而过,还骂骂咧咧的,这就是老泉城人,脾气躁,逮着理时,会把人往死里怼。
李承这一退,就直接退到店门口,往店内瞅了眼,正好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,端着大葵花碗从最里间出来。
店内的格局,贾郑廷的记忆中有着清晰的记录,三段式,最里面是煤气灶小厨房,平日里贾母会下点面条炒蛋炒饭什么的。看贾母这只大葵花碗,今天的午餐是面条。中间有一张折叠床,是贾父晚上看店歇息的地方。再往前就是店铺。
店铺深度四米五,宽度一米四不到,一分为二,靠一侧三合板墙,被贾父用长木板搭建成一个八十公分宽、上下两层的柜台。柜台上和柜台里,堆满了他从乡下收上来的各色各样的“垃圾”古董,以及从潍坊那边进来的“便宜货”——潍市是鲁东最大的赝品字画生产中心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