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边,垦荒的农民日子好过了,那边士族的日子就难过了,替士族种地的奴仆们与垦荒的侨民沾亲带故的,平时也偶尔走动,俗话说得好,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这一对比,小心脏可受不了了,一年前还投靠我叫我给找个门路的,只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,现在日子过得比我强这么多。看看他们交的租金,再对比对比自个交的租金,心理上实在太不平衡了,所以,相互串联起来要叫家主减租,不减就加入朝廷垦荒去。
民众呼声很高,刘穆之略使手腕,就逼得士族答应第二年开始减租。
如此,使部分开荒者获得土地所有权,农民得到了土地,佃户租金大幅度减少,其生产积极性便大大提高,普通侨民的临时户口被注销,百姓负担变得比较均衡,民间怨气稍为和缓。
韩延之从荆州到建康,与司马文思一起来到司马德文的府上,向司马德文汇报荆州情况,“我主公到达荆州后,与朝廷同步推行垦荒与减租,因荆州经过卢循之乱与刘毅之乱,人口大量死亡,荒芜土地比建康更多,所以垦荒只是在无水荒地上加以整理,难度较低,经过主公一年的努力,今年粮食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,多称颂司马氏恩德。”
“司马氏复兴有望了,”司马德文以手加额,表示庆祝,“只有最后一本天书了,文思弟无法主持这事,不知宋先生现在带着取天书的小分队到那里了?”
“已探知天书在海外某座仙山之中,因季节不对,风高浪急,海里水流方向相反,船只难行,计划明年开春海流方向改变后再出发。”司马休之回复。
刘裕府上,刘穆之在给刘裕计算着各州报上来后汇总的粮食产量总帐,“三三减租推行以后,百姓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。不到一年,大晋粮食总产量达到4000万担,比上年增产750万担。入国库的,为400万担,扣除朝廷日常开支,可用于战时军需的约80万担,可供十万大军半年之需。”
大国攻伐,生产停顿,还得防水旱灾害,半年之需太少,得二年之需,才可策应万全,刘裕根据个人经验测算了一下。
二年之需,以现在的民力,还得收三年的赋税以后才可达到。刘穆之推测。
“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进程的,老夫老了,时不我待。”刘裕看着镜子里的白发,感喟不已。
“现在正是冬季干旱之时,要不,让军队帮垦荒的百姓兴修水利,开挖池塘,可保垦荒之地年年丰收,增收的粮食半作为军粮,半归百姓,双方受益,将军也可早些畴齐粮草?”
这个想法很好,刘裕当场批准,各路大军临时屯兵,为各新增的垦荒地开挖池塘,建造沟渠,军队有排山倒海之力,更有朝廷中的专业水利人才参加设计指导,数月之后,灌溉系统完善了起来,田地抗旱防涝的能力更强了。
亩产高低一在于人力地力物力的投入,二在于种子质量,杂交水稻育种专业性太强,近水没这个能力,但在稻田中选择出穗早,颗粒饱满的优选法却是生物学常识,另外如二月在室内进行秧苗培植,三月天气转暖后提前合理密植,出穗前多施肥多灌水,出穗后保持适当干燥促使早熟,可以达到一年两熟等基本知识因年幼时曾种过水稻,印象深刻,建康又在长江以南,天气较热,垦地开始时,近水就吩咐建康城郊的里长韩诚设立了一块试验田,按法操作,平时水稻三月下种,四月插秧,每年九月成熟收割。经过这么耕作的水稻二月下种,三月插秧,六月成熟,五月提前下种,六月再次插秧后十月成熟,虽然亩产略低,味感有所下降,可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东晋,味道让位于产量,试验田一年两季,亩均年产量增加了近一大半,等待着第二年的推广中。刘穆之得信,兴奋难眠,如稻种方法得到推广,就不用再为军粮担心了。
喜欢蝌蚪天书请大家收藏:(www.sntxw.com)蝌蚪天书少女同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