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当穆国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殚精竭虑,为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想办法的时候,他亲自抓的国有企业改革试验田石油集团却出了问题。
发改委的文件显示,进入7月以来,江南、粤海以及东方等省市,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。而这种供应紧张局面似乎愈演愈烈,并有向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。
石油集团的解释说,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,与入夏以后南方进入燃油消费高峰期需求骤增有关。但根本原因还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,对国内燃油供应体系带来严重冲击。由于国际油价走高,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,据计算,每吨差价约为700元。这给炼油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,导致其不愿进口原油进行加工。有报道说,一些地方小炼油厂由于加工成本高而停产或半停产。报告分析道:地方小炼油厂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上绝非主角,在成品油供应源方面,石油集团占了八成,社会上小的成品油供应商占了不足一成,就是一些放的比较开的地区,小炼油厂也仅占了一成半。也就是说,石油集团在炼油和成品油供应方面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。因此,合乎逻辑的结论是,目前的油荒,石油集团这个最大的国有企业要承担主要责任。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,似乎合情合理。然而,石油集团并不是一般的私营企业,而是国有垄断企业,它们是由政府动用公共资金投资兴建的。
政府为了确保石油集团有利的经营环境,还赋予了石油集团以其他企业根本无法想象的垄断性权力。对内,它们几乎拥有全部油气资源,对外,则垄断着石油进口权。在炼油领域,经过上世纪三次石油体制改革,全国100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国有炼油厂,基本上都划归石油集团控制。甚至同属中央企业的海油集团也不允许插足,更遑论民营企业。不管是从初始投资,企业性质,还是从目前的地位来看,石油集团都有责任承担一定程度上的公共职能。也就是俗话所说的,为国家分忧解难。当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时候,它们应当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。政府让石油集团成为囊括整个石化产业链的巨无霸,也含有这样的意图。石油集团囊括了从石油开采、石油贸易、炼油、成品油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。因而,只要这家企业愿意承担稳定市场这一公共职能,就应该通过内部的资源配置,消化国际市场原油涨价对国内的冲击。
实际上,石油集团目前也完全具有这样的承受能力。去年石油集团获得三千多亿利润,今年上半年,又完成利润1790.27亿元,占到全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近五分之一。因而,它完全可以拿出石油开采业务所获得的部分利润,弥补炼油业务的亏损。然而,它们是否切实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呢?
在油荒中,石油集团是否尽最大努力来打消市场的恐慌心态?人们恐怕倾向于给出否定的回答。业内更有人士坦率指出,此次油荒,实际上就是石油集团造局,试图以社会恐慌要挟政府,迫使政府大幅度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。在粤海一些城市,加油站“汽油未到”的告示下面,几百米汽车长龙苦候的景象随处可见,油站周边交通拥堵不堪。
从8月份开始,一些加油站甚至还挂起“无油”告示。一些加油站对特定客户优先供应,虽然挂出“93号汽油未到”的告示,但持石油公司储值卡的车主却能加到油,引起其他车主不满。有精明人开始“倒油”牟利。
在个别有油的加油站,等候加油的车龙长达三四百米,有人持塑料桶排队买油,然后加价倒卖给正在排队苦候的车主,每升97号汽油倒手卖竟然加价30%。
媒体纷纷把矛头直接指向石油公司,公开批评:“这种紧张状况是因为国内油品寡头们要求再次升高油价没获得批准,人为地制造供应紧张,以要挟国家同意他们涨价。”东方市一媒体发表文章认为:华南油荒是“有组织、有计划”造成的。石油寡头们以用户为“人质”,博弈对象为油价的制定者———国家发改委。
发改委第一副主任刘向东为此两次紧急约谈石油集团主要领导,第一次与石油集团刘光磊谈话时,刘向东就直截了当的要求刘光磊要为国家排忧解难,担负起国有企业稳定市场的主导作用。
这次谈话很不愉快,刘光磊非但没有听从刘向东的指示,而且还把涨价的原因归结到国际原油价格太高,炼油企业大量亏损为理由,百般为石油集团辩护,并提出要想保证成品油料供应,发改委必须要同意进一步提高燃油价格。
刘向东当然是断然拒绝了刘光磊的无理要求,他指出:按照《石油价格管理办法(试行)》,“原油价格由企业参照国际市场价格自主制定”;“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%时,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。发改委已经严格按照这项政策,调整了国内燃油的价格,也就是说,现在国内油品价格已经基本“国际化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